信用“软实力”赋能江西高质量发展“硬动力”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,会议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,其中指出,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。近年来,我省紧紧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,通过健全法治体系、完善信息平台、拓展应用场景、提高服务质效、加强信用宣传等方式提升我省信用“软实力”,赋能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“硬动力”。
树立诚信典型 营造守信氛围
今年1月8日,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为种粮农民颁发了1169万元现金作为年终奖的视频迅速走红网络,引发网友热议。7月25日,记者了解到,这一幕背后有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。
2010年,50岁的凌继河决心回乡种田。然而,返乡务农起初并不顺利,前三年,凌继河相继亏损了670万元。对此,凌继河毫不犹豫地拿出了积蓄、变卖了房产,用实际行动兑现了“无论庄稼收成如何,每月给农民发5000元固定工资”的承诺。
2024年,凌继河被评为全国“诚信之星”,实现我省全国“诚信之星”零的突破。
凌继河的诚信行为,不仅激励了农民,也为全省树立了诚信典范,是江西省深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。
健全法治体系 夯实信用基石
自2022年3月《江西省社会信用条例》颁布施行以来,一系列配套法规制度相继出台,如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方案》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评估指标》《失信惩戒措施清单》等,为信用评价、信用监管、失信惩戒、信用修复提供了法治保障。据了解,依据《失信惩戒措施清单》,全省法院2023年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89.02万人次,累计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232.01万例、限制乘坐火车54.8万例、限制消费114.27万例,有效惩戒了失信行为。
同时,各级政府、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行业信用评价监管制度,在行政许可、工程建设、投资监管、评优评先、公共资源交易等50多个领域开展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,实现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信用监管的全覆盖。萍乡市作为典型代表,通过“信用承诺+现场视频”远程审批、“容缺受理+告知承诺制”等方式,实现24小时内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,将企业项目审批办事效率提升50%以上,使全市信用低风险经营主体“无事不扰率”达99.78%,成功获评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。
完善信息平台 缓解融资难题
我省各信用平台的不断完善,有力推动了信用融资便利化。截至2023年底,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归集共享各类信用信息达19.24亿条,实现了对企业、行政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和个人四大类主体的全覆盖。
信用平台的完善,不仅为企业和群众等提供了愈发便捷的信用公示、信息查询、修复、异议申诉等信用信息服务,还在融资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2023年,全省86万余家中小微企业、847家金融机构入驻全国“信易贷”平台,成功为企业授信1264.41亿元,极大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。
拓展应用场景 规范行业发展
我省积极探索信用信息的应用场景,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。全国首个综合信用评价分“赣通分”在江西推出,为全省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五大领域、136个“信易+”场景应用,扩大了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。南昌市将信用引入文旅市场,全面推进旅游业从业主体信用承诺工作机制,建立“一企一码”信用二维码,实现了信用“码上见”,对诚信示范企业和严重失信企业实行激励或惩戒措施;对各级道德模范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等先进个人实行市内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免费游或优惠政策。九江市则创新开展“信易+政府采购”模式,为守信企业开辟绿色通道,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和个人的守信意识,也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发展。
提高服务质效 优化营商环境
我省还不断优化政务服务、提升服务效能,优化营商环境。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和难题,2024年,省发改委将“企业信用修复”“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”两件事需要跑多个部门办理、提交繁多材料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,牵头制定了《江西省推动“信用修复一件事”实施方案》《江西省高效办成“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”实施方案》并上线运行,通过线上办理,让企业“一次不跑”,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便利,有效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。